张居正与冯保被打击后的万历时期,整体政治状况并不理想,但前后也有所不同。万历二十四年(1596年),大学士赵志皋在一份奏疏中提到:“自皇上亲政以来,朝政勤勉,勤于日常政务,五夜早起,关心百姓疾苦,召见辅臣,听取各方意见,广开言路。因而上者精诚治国,下者震慑守职,朝中大臣敬业,百官勤奋,社会安定、太平。”然而,赵志皋也指出,最近一段时间朝政略有松懈,治安有所下滑,令人担忧。万历皇帝也曾对此有所反思。万历二十五年,他在一份诏书中说道:“回顾早期,我也曾全心投入,严肃处理政事。只是随着年岁增长,健康...
张居正与冯保被打击后的万历时期,整体政治状况并不理想,但前后也有所不同。万历二十四年(1596年),大学士赵志皋在一份奏疏中提到:“自皇上亲政以来,朝政勤勉,勤于日常政务,五夜早起,关心百姓疾苦,召见辅臣,听取各方意见,广开言路。因而上者精诚治国,下者震慑守职,朝中大臣敬业,百官勤奋,社会安定、太平。”然而,赵志皋也指出,最近一段时间朝政略有松懈,治安有所下滑,令人担忧。万历皇帝也曾对此有所反思。万历二十五年,他在一份诏书中说道:“回顾早期,我也曾全心投入,严肃处理政事。只是随着年岁增长,健康状况不断恶化,越来越依赖休养,祭祀之事也未曾亲自参与,朝政日渐疏漏,出现了许多滞后,忠言少闻,民间疾苦无人知晓。”在万历四十八年,他颁布的遗诏中写道:“回顾我刚登基时,谨慎处理朝政,誓不辜负前任托付。然而,随着年岁和病痛的缠绕,政治事务逐渐落后,百姓生计困顿,边防压力增大。”至于万历政治恶化的具体时间,历史学者有不同看法。有人认为从万历十五年开始,另一些认为从万历十六年开始,或是万历二十年才显现出问题。从整体情况来看,这一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万历十四年以前,政治状况良好,而从万历十四年下半年开始,政治逐步下滑,直到万历二十四年几乎走向衰退。
展开剩余76%万历十四年前,政治形势之所以较好,和明神宗当时的勤政密不可分。从万历十一年(1583年)起,张冯两位大臣被打压后,明神宗开始认真投入治理,开启了短暂的“励精图治”时期。
作为新皇帝,明神宗一开始充满热情,力图展示自己的治国才能。这个时期,他的政绩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。
首先,明神宗勤于政务,几乎亲自处理各项事务。比如在万历十二年(1584年),北京地区发生了严重旱灾。为了祈雨,明神宗亲自前往南郊祭祀。在百官的陪同下,他步行前往,途中一度历时二十里,对于平时依赖轿子的皇帝来说,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。祭祀结束后,尽管有人建议让他乘坐轿子回宫,明神宗依然坚持步行回宫,表现出了与百姓同甘共苦的决心。再比如,万历十三年五月十九日,明神宗亲自主持了久违的“辅臣召对”制度,这是明朝自孝宗以来近百年来首次恢复这一传统。
其次,明神宗关心民生,倾听百姓疾苦。海瑞曾在万历十四年(1586年)称赞他道:“自张居正刑法严苛之后,皇上始终以百姓为念,政务公正,不让百姓遭受苛待。”万历十四年三月,礼部的陈述也指出,皇帝十分关心民生,每年都会发布多项惠民政策。
第三,重视农业生产。万历十三年,徐贞明被任命为京畿水田的督察,负责治理水利设施,进行大规模的灌溉工程。徐贞明早期取得了一些成绩,如修建了近四万亩水田,但由于一些地方势力的阻挠,最终未能继续下去。虽然此事未能彻底完成,但也表明当时的明神宗,至少在思想上还是希望能够改善民众的生活条件。
第四,注重选拔有能力的官员。万历十一年,明神宗作出了一些重要的人事任命,升任了一些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官员。例如他任命郑雒担任宣大总督,并升孙光裕为四川巡抚,这些人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展现了卓越的能力。然而,明神宗始终主张官员的选拔应依据实际能力,而非单纯依赖资历和年限。
第五,接受臣下批评,倾听不同意见。万历十四年,礼部在一份报告中指出,由于过多的额外征税和军事征调,民众生计困难,亟需改进。明神宗没有生气,反而表示欣然接受,并命令相关部门进行深入调查。
虽然这一系列政绩确实展现了明神宗的积极治理意图,但这段“励精图治”的时期持续时间不长,仅为昙花一现,之后的政治状况逐渐堕落,成为历史上的一大遗憾。
发布于:天津市